——十卷本《王水照文集》在沪出版(副题)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这部《文集》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份‘作业’,请大家批评指教。”4月9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王水照文集》在复旦大学发布,89岁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如是说。言语恳切,清瘦的面庞,散发着温润的光芒。
【资料图】
对于中文系学子,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而言,王水照是个绕不开的名字。生于1934年,治学、从教近七十年,他长期躬耕在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宋代文学研究的园地,引领几代学人风尚。在宋代文史研究、苏轼研究、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钱锺书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
此次整理出版的《王水照文集》是其学术历程的完整记录,收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学术论著,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当下。除了研究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外,这部文集也是认知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扇窗口,从中可以体察新中国成立后,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风演进。从这一层面讲,这份沉甸甸的“作业”具有深刻的学术史和文化史价值。
三段经历,构成“充实而光辉”的学术人生
王水照的治学经历是独特的。1955年,王水照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阶段就参与了北大55级学生编撰的“红皮”文学史、“黄皮”文学史的写作,是宋元段主要执笔人。
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王水照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在钱锺书、何其芳、余冠英等先生指导下,参与多个集体项目,包括社科院版《中国文学史》《唐诗选》等。1978年,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1998年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长期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起,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2015年始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顾问、《文学遗产》顾问、《新宋学》主编等职。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陈尚君以“京华气象,北大精神,钱学正传,南北融通,承续传统,开拓新域,位育人才,典范当代”为关键词,描述他眼中的王水照先生。
在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看来,“融汇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这三所古典文学研究重镇的学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路数和风格特点”,是王水照先生取得如此卓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亲历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消长、国家的发展,生活历练中所形成的学者的优秀品格、人文情怀和深刻的文化责任意识,悄然融入所撰写的各类文字之中。透过《王水照文集》,能感知这代学人所令人崇仰的人文精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强说。
承续传统,一辈子求新求变
承续传统,一步一个脚印,开拓新域,一辈子求新求变,是学界对王水照先生学术研究的普遍认识。他以高度自觉的史学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投身于文学史研究,随着研究的推进,不断提出新命题和新视角。
文集发布当天,学术研讨会的现场,王水照忆起多年前的一本小册子:“我第一本个人独立署名的小册子是《宋代散文选注》,它是收入《文集》的《唐宋散文举要》的基础。这本小册子写于我大学刚毕业的60年代初,却是我以后文章学研究的滥觞。”
陈尚君对这本小书印象深刻:“所谓承续传统,本来就是古代文史研究者之责任,王先生则将传统诗文作法与现代学术研究相结合,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以文章学为例,王先生的工作以《宋代散文选注》为起点,通俗选本也曾备校善本。在评论唐宋八家时,坚持古人对古文家数的评价话语。进而整理《历代文话》,提倡文章学研究,形成当代的学术热点。”
中山大学教授吴承学则有感于王水照先生提倡的文章学思想之“新”:“中国文章学是本土的传统学术,王水照先生倡导的中国文章学,是有二十一世纪特色的中国文章学。当代学人的学术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他倡导中国文章学的动力。”
王水照的苏轼研究,尤为人所熟知。“如果要在当代学界找一位苏轼的知己,或者一位苏轼研究的功臣,肯定非王先生莫属。毫不夸张,王先生在苏轼研究上达到的学术高度在当代学术界处于巅峰地位。”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说。
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鸣看来,王水照先生全面、立体、多层次的研究实践还体现在他编选注释的《苏轼选集》上。“《苏轼选集》是读者进入‘苏海’的津梁。这部《苏轼选集》完全是一部学术性很高的著作,是古代作家选本注释的典范之作,不仅有功于苏轼研究,而且为古代文学选本的选注树立了很高的标杆。”
打开新时期宋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王水照是宋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引领者。作为宋代文学学会的创会会长,他以具有独创性、开拓性的丰硕成果,推动了新时期宋代文学研究的进步。当今宋代文学学术研究的长足发展和繁荣局面,和他的引领、推动和影响密不可分。
“宋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比较受冷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局面才开始改观,而研究的长足发展和繁荣,则要到2000年宋代文学学会成立以后。”张鸣回忆,“学会成立以前,宋代文学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气象,但学者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研究课题也比较单一狭窄,重点主要集中在宋词和个别名家名作上。宋代文学学会的成立,整合了研究队伍,为学者搭建了交流讨论的平台,能够定期检阅研究成果,在同仁达成理念共识的情形下,形成了研究的合力,加上不断有生力军加入,繁荣的局面水到渠成。”
2011年,王水照总结了宋代文学学会成立以来学界在文学与科举、文学与党争、文学与地域、文学与传播、文学与家族等五个方面的成果,称之为“五朵金花”,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学与经济、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民俗等新的研究视角。针对南宋文学相对薄弱的现状,他提出“重新认识南宋文学”的课题……
“鸠杖先生愈少年”——王水照先生的博士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引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形容老师。这十年,王水照一如既往地陶醉遨游于学问的海洋,成果源源不断地出版,持续给文史学界带来精品力作。《王水照说苏东坡》《走马塘集》《王安石全集》《钱锺书的学术人生》《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王水照访谈录》……这一串著作名单还只是他八十岁以后成果的一部分。
耄耋老人,仍像年轻人一样工作,抱有急切完成的目标。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惊叹于王水照旺盛顽强的学术生命力:“从1963年《宋代散文选注》开始,到2022年《宋代文学十讲》为止,王先生的学术生命之树,已经结出累累果实整整六十年,并将继续结下去。”
王水照则依然沉醉于研究和育人的工作中,乐此不疲。他曾写道:“我习惯于边研究、边授课、边写稿的工作方式,通过讲授似乎对厘清思路、疏通文气带来莫大的好处,也加快了写稿的速度。”在他身上,学者与教师两种身份是互相促进的,科研也是育人的大舞台。在科研写作中锻炼学生,带动学生与他一起思考最前沿的学术问题,是王水照带研究生的一大特点。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支勤奋学习、努力向上、团结友爱的门生群体,在教学相长中,他们给了我许多启示。这次《文集》的出版,他们继承‘弟子服其劳’的传统美德,积极参加校对,劳心费神,提高了书稿的质量。所以,这部《文集》的真正作者不止是我一个人。”王水照说。
有细心的学者注意到,《王水照文集》每册书的背面都有汉瓦当“延年益寿”的图像。这是自任文集策划编辑的王水照先生开山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高克勤对老师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心声。“大学之大在于大师,拥有像王水照这样的大师、大先生是复旦文科之幸。”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王先生至今仍是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上奋斗。”
标签: